建筑玻璃“升级版”质量要求须重视

钢化玻璃的碎片状态项目不符合标准要求;夹层玻璃的耐热性、耐辐照性项目存在问题;中空玻璃的露点项目不符合标准要求……这些是此前建筑玻璃“国抽”和近些年各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抽查发现的主要不合格项目。
而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玻璃部部长林志强看来,在上述常见问题之外,钢化玻璃的影像变形和钢化风斑已成为行业两大质量“痛点”,亟需企业重视。
一、抽查不合格率在降低
建筑用钢化玻璃、夹层玻璃、中空玻璃,是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质量抽查时选择的主要建筑玻璃产品,而从近些年的抽查结果来看,抽查不合格率呈逐渐下降趋势。
2012年,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该市生产的建筑用钢化玻璃产品质量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查,抽查不合格率近13%;2015年第三季度建筑用夹层玻璃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24%;2018年,建筑玻璃产品质量广西监督抽查结果,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8.33%;而在2018年第3批的“国抽”中,建筑用钢化玻璃不合格率高达17.6%。
近两年抽查的不合格建筑玻璃产品明显减少。如2021年,济南市市场监管局抽查全市26家企业生产的44批次建筑安全玻璃产品,未发现不合格产品;广州市市场监管局2021年第二季度对建筑用玻璃产品质量进行了监督抽查,经检验,3批次样品全部产品符合标准要求:2021年沈阳市抽查了20批次建筑用钢化玻璃,未发现有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
今年4月,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告的22种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结果,其中,中空玻璃抽查未发现不合格产品;今年8月公告的江苏省苏州市2022年安全玻璃产品质量市级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0%;今年9月,河北省秦皇岛市市场监管局发布2022年度市本级生产许可证产品及玻璃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建筑用钢化玻璃、中空玻Z璃、平板玻璃均合格。
林志强分析,建筑玻璃抽查不合格率在下降主要是因为玻璃加工企业的质量意识在逐年提升另外,建筑玻璃加工技术也日趋成熟。“比如钢化玻璃设备,以前国产设备不太好,现在国产设备已经很好了。工人对各种加工技术也很了解,做合格产品已经不难了。”林志强认为,随着各加工企业对标准、技术的熟练掌握,建筑玻璃质量总体上有较大提升。
二、老生常谈的问题仍存在
虽然各级抽查的建筑用玻璃不合格率在降低,但不合格项仍旧是多年前常见的那些,比如钢化玻璃的“碎片状态”,夹层玻璃的“耐热性、耐辐照性”,中空玻璃的“露点”等。
钢化玻璃碎片状态不合格,会导致玻璃破碎时产生的尖锐碎片对人体造成伤害;夹层玻璃的耐热性、耐辐照性项目不符合标准要求,产品易出现气泡、脱胶现象,导致玻璃使用寿命降低;中空玻璃的露点项目不符合标准要求,使用过程中玻璃内表面会形成结露或结霜的现象,影响玻璃的外观及通透性,导致产品的隔热、隔声性能降低。
林志强认为,建筑玻璃加工技术已经成熟,要做出合格的产品,还要看企业是否用心去做产品,只要企业愿意投入,比如做好首检,发现产品不合格,就马上调整工艺。
“现在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不像20年前你要做合格的钢化玻璃,设备、人员技术都不太行,有可能就做出不合格产品。现在如果还有一些不合格,主要还是企业考虑成本问题,这和效益也有关系。林志强说。

三、影像变形已无法回避
除了常见的问题外,目前比较难解决的就是影像变形和钢化风斑,但这是属于升级版的质量要求。”林志强在接受《中国建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两大问题,目前缺乏相关的标准要求。
在他看来,我国建筑玻璃工业近20年在两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是安全,采用钢化和夹层工艺,使玻璃的脆性降低到足以阻挡子弹的程度;二是节能,通过使用玻璃镀膜,将辐射返回其来源,大大提高了玻璃的隔热水平。
“但是,在我们追求安全与节能的同时,也在为此付出代价。”林志强说,在高性能的镀膜和钢化玻璃中,反射影像的畸变越来越受到用户的关注,钢化使玻璃的平整度变差,镀膜增强了反射的影像,当我们将不同的强度和反射元素组合成复杂的高性能隔热单元时,玻璃的影像变形就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有的工程甲方会在合同里要求,乙方交付的玻璃“在30米外观看,不能出现明显的哈哈镜效果”。
林志强表示,幕墙玻璃产生影像畸变的原因很多,除了玻璃单元本身的变形外,玻璃装配时,边缘过度压力导致的玻璃变形;中空玻璃内腔因气温和压力的变化而改变玻璃的表面形状,都会产生影像畸变。但在各种因素中,钢化产生的变形无疑是最突出的。
虽然各国的钢化玻璃标准都制定了弯曲度的限值和检测方法,玻璃供应商通常提供的产品也都能满足标准要求,但实际安装在建筑上的玻璃仍然可能存在严重的影像变形,这种质量纠纷近几年越来越多,因为它确实破坏了建筑的美感,这迫使设计师和终端客户寻求一种全新的评价方案。
“而这需要玻璃加工厂优化生产工艺,不要片面强调产品的安全性能,钢化不要过度,刚好控制在又保证安全又不破坏平整度的范围内。”林志强表示。
(中国建材报 刘秀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