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日益丰富 日玻行业“十二五”稳步增长

中国工业报11月4日讯: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十二五”期间,我国日用玻璃行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规模总量扩大,技术进步水平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成效,产品品种丰富多彩,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经济运行质量基本符合预期,行业总体保持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
  综合实力有所提高
  “十二五”期间,日用玻璃行业整体经济实力有所提高,产量增速处于“十二五”规划目标区间内,经济规模总量、利税总额和出口总额增速均略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
  据统计,2014年日用玻璃制品及玻璃包装容器产量2799.86万吨,比2010年增长40.47%,年均增长8.86%;2014年日用玻璃制品制造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60.91亿元,比2010年的约1175亿元增长41.35%,年均增长9.04%;2014年日用玻璃制造业完成利税总额 164.39亿元,比2010年的约117.02亿元增长40.48%,年均增长8.77%;2014年日用玻璃主要产品出口额55.92亿美元,比 2010年的41.81亿美元增长33.75%,年均增长7.54%;2014年日用玻璃制造业实现利润104.16亿元,比2010年的约72.88亿元增长42.92%,年均增长9.34%。
  技术进步取得实效
  “十二五”前期,在新建、改建的项目中,突出节能降耗减排,优化窑炉结构设计,采用先进的筑炉材料以及热工参数控制系统,窑炉大型化和一窑多线配置逐步形成为企业技术改造的主流,提高了窑炉出料量,降低了产品单耗,生产线的配置也更趋合理。
  采用电子定时控制、电子伺服供料、分料及拨瓶等技术的行列制瓶机技术成熟,已在行业广泛应用,基本淘汰了转鼓式行列制瓶机;高效回转式数控自动制瓶机的推广应用,满足了市场对高档玻璃瓶罐小批量、高品质的特性需求;托盘自动码垛包装设备、国产瓶罐检验机得到广泛应用。
  瓶罐轻量化生产技术得到行业的普遍关注,广东华兴、山东景耀、烟台长裕、山东华鹏、山东药玻、深圳通产等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或引进瓶罐轻量化生产技术,并取得初步成效。
  整机性能稳定可靠的器皿生产吹制、压制、压吹机电一体化设备等在国内成功投入使用,使企业装备水平进一步得到改善,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特别是山东华鹏、安徽德力引进高档玻璃高脚杯生产线成功投入生产,填补了国内机械化生产高档玻璃高脚杯的空白,满足了高端市场需求。
  以上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有效促进了日用玻璃生产企业和与之配套相关企业的共同发展。
  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打造绿色产业。积极实施《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天然气、全电熔窑炉等清洁能源生产方式的应用,煤气回收技术、除尘、脱硫、脱硝设备的使用等措施,大力推进了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企业围绕节能减排、节约资源能源、改进环境质量所实施技术改造取得成效。
  产品品种日益丰富
  “十二五”期间,日用玻璃行业积极拓宽产品应用领域,产品品种进一步丰富,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一是为酿酒、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提供包装配套,保证了下游行业的生产发展;二是适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日用玻璃器皿、水晶饰品、玻璃工艺品和艺术品,耐热玻璃保鲜盒、婴幼儿奶瓶和茶具,储存罐、茶饮杯、高档玻璃高脚杯等新产品的开发和大量普及使用,为繁荣城乡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升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品牌建设取得成效。
  继北京鹿牌都市生活用品有限公司“鹿牌”保温瓶获得行业内首个中国驰名商标之后,和“十一五”期间的广东华兴玻璃集团的“华兴”牌玻璃制品、山东华鹏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石岛”牌玻璃器皿、石家庄华莹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华莹”牌玻璃器皿、江苏拜富科技有限公司的“拜富”牌玻璃颜料等行业一批骨干企业的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德州晶华集团的“晶华”牌空心玻璃砖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在“十二五”前三年,安徽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青苹果”牌玻璃器皿、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宏艺”牌玻璃器皿和重庆昊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昊晟”牌玻璃瓶罐三家企业的产品分别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意德丽塔(滁州)水晶玻璃有限公司的“意德丽塔”,安徽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青苹果”、“施贝乐”、“艾格莱雅”,广东华兴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华兴图形商标”,山东黑山玻璃集团有限公司“CREST及图标”,山东华鹏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石岛牌”荣获“轻工优势品牌”,还有许多企业的产品荣获省市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通过加强品牌建设,行业骨干企业的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品牌产品逐渐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市场认可。
  围绕“健全标准体系,服务科学发展”的宗旨,“十二五”在重点解决标准缺失、老化、水平低、产品安全等问题的基础上,完成几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初步形成通用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强制性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为行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技术保障作用。
  特色区域建设持续推进
  在“十一五”基础上,以日用玻璃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区域经济有了新发展,涌现了一批区域特色突出,集聚效应明显,逐步形成了区域性日用玻璃产业体系和发展优势,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原有浙江省浦江县“中国水晶玻璃之都”、山西省祁县“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淄博市博山区“中国琉璃之乡”、常熟市沙家浜镇“中国玻璃模具之乡”、安徽凤阳县“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等五个特色区域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了山西祁县“中国玻璃器皿之都”、重庆合川清平镇“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山东博山八陡镇“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名镇”、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中国玻璃模具产业基地”、山东德州晶华“中国空心玻璃砖生产研发基地”等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和日用玻璃行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诸多问题制约发展
  日用玻璃行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和《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执行不力,缺乏第三方审核、监督和检查机构。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
——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相对过剩,中低档产品供过于求,新产品开发薄弱,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低,低价竞争问题依然突出。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行业低端无序竞争加剧,难以形成科技创新及投入机制,以至恶性循环。
  ——行业技术进步水平虽有所提升,但创新能力弱,技术开发和应用水平低,生产效率较低,自我更新改造能力薄弱。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不足,提升行业技术进步的共性问题难以解决,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受到限制。
  ——资源环境保护的约束不断加强,环保压力加大,各种制造成本的不断攀升,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加大。
  ——标准化水平不高,标准滞后生产实际。
  ——行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不足,行业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推广欠缺。

上一篇:
下一篇: